小而美 vs 大而全,新消費品牌的不同產品包裝設計策略選擇
2025-09-19
有的零食禮盒卻恨不得把酸甜咸辣全裝進去,包裝上密密麻麻列著十幾種口味。其實這背后藏著兩種完全不同的思路:“小而美”和“大而全”,選哪種產品包裝設計,從來不是看哪個好看,而是要看品牌想跟消費者怎么打交道。
先說說“小而美”的包裝,這類品牌好像特別懂“現代人怕麻煩又想嘗鮮”的心態。我們之前設計過一個新牌子的果醬包裝,就巴掌大的玻璃罐,標簽上沒堆太多花里胡哨的圖案,只印著“一次用完,不浪費”。當時就是被這句話戳中了——以前買大罐果醬,吃一半就放壞了,這個小包裝剛好夠抹兩次面包,吃完不用糾結怎么保存。后來發現,很多做“小而美”的品牌,產品包裝設計都在“減”東西:減尺寸,讓單人能輕松帶走;減信息,只把“無添加”“當天現做”這些核心賣點放大;連顏色都減,大多是莫蘭迪色或者淺色系,看著不刺眼,擺在家里也像個小擺件。
我們給烘焙店做產品包裝設計推出的小蛋糕就用了“小而美”的包裝,一盒就裝兩塊,她說:“現在年輕人不想一次買一大盒,怕吃不完浪費,小包裝反而讓他們敢嘗試——就算不好吃,也沒多大損失。”而且這種產品包裝設計特別適合在社交媒體傳播,有人買了會拍張照發朋友圈,配文“今天的小甜蜜”,無形中就幫品牌做了宣傳。說到底,“小而美”的包裝,本質是把“輕負擔”寫在臉上,讓消費者覺得“買它不麻煩、不浪費、還好看”,哪怕是第一次聽說這個牌子,也愿意試試水。
再看“大而全”的包裝,走的就是另一種路子——想讓消費者“一次把需求滿足夠”。最典型的就是各種零食大禮包,包裝上印著“20種口味,承包你一周的追劇時光”,打開里面有獨立小包裝,甜的咸的辣的都有。我有個朋友過年就愛買這種大禮包,她說:“不用自己湊單,一整包能分給家人朋友,拆開的時候像拆盲盒,總有驚喜。”這類產品包裝設計上特別注重“豐富感”:顏色會用得更鮮艷,紅的黃的綠的搭在一起,一眼看去就很熱鬧;信息會列得很全,哪個是爆款、哪個是新品、適合什么場景吃,都寫得明明白白;甚至連包裝材質都考慮得更多,有的大禮包里面會分層,怕脆的零食被壓碎,有的還會送個小收納盒,吃不完能裝起來。
為快銷品包裝設計他們品牌推出大包裝的時候,最在意的就是“性價比感”。“消費者買大包裝,心里肯定會算‘比單買便宜多少’,所以包裝上會突出‘加量不加價’‘全家共享’這些點,讓他們覺得‘買得值’。”而且大包裝特別適合做節日禮盒,比如中秋、春節,很多品牌會把大包裝設計得更喜慶,加上提手,方便送禮。這種產品包裝設計的邏輯,其實是抓住了消費者“圖方便、圖劃算”的心理,讓他們覺得“買這一個,就能解決很多需求”,從而愿意一次花更多錢。
其實“小而美”和“大而全”沒有好壞之分,關鍵是看品牌想吸引什么樣的消費者。如果是剛起步的新品牌,想讓更多人嘗試,“小而美”的產品包裝設計可能更合適,用低門檻讓消費者記住你;如果品牌已經有了一定的客戶基礎,想提高消費者的復購率和單次購買金額,“大而全”的產品包裝設計或許能幫上忙。就像我常去的咖啡店,一開始只賣小杯的試飲裝,后來推出了大杯的家庭裝,老顧客都很買賬。說到底,產品包裝設計不是玄學,而是要摸透消費者的心思——不管是“小而美”的精致,還是“大而全”的實在,只要能說到消費者心坎里,就是好策略。